感謝 Taisa Hsu 日前舉辦「重新認識《The Model》——日本式 B2B 成長的祕密」線上讀書會,讓我從中得到啟發。

福田康隆第一次被派到 Salesforce 美國總部工作時,他發現了一件讓他完全顛覆認知的事情——原來在美國做業務,竟然完全不需要去見客戶。他每天就是坐在辦公室裡打電話,一開始非常困惑,後來才理解到,在美國這片廣袤的國土上,如果業務每天都要出門拜訪客戶,根本就見不了幾個人。

話說回來,美國的地理條件決定了業務必須要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接觸客戶,於是 Inside SalesField Sales 的分工,也就應運而生了。

福田康隆出生於 1972 年,畢業於早稻田大學,之後加入甲骨文日本公司。 2001 年,他被派往甲骨文美國總部工作。2004 年,他加入美國 Salesforce 公司。隔年,他調任至該公司日本子公司,並在接下來的九年中領導日本市場的成長。在擔任執行副總裁和高級副總裁之後,他於 2014 年加入 Marketo 公司,並擔任代表董事兼總裁。2017 年 10 月,他升任代表董事兼總裁,並兼任亞太及日本地區總裁。Marketo 被 Adobe Systems 收購後,2019 年 3 月成為 Adobe Systems 執行副總裁兼 Marketo 業務負責人。2020 年 1 月,他成為 Japan Cloud 的合夥人,並擔任 Japan Cloud Consulting Co., Ltd. 的代表董事兼總裁。

福田康隆在日本軟體業已經打滾了八年,對日本的業務模式可以說是瞭若指掌。但這次美國的經驗讓他大開眼界,原來光是打電話也可以開發業務,而且效率還可能比傳統的登門拜訪更高。

當他把這套美國的銷售方法帶回日本時,他面臨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。這套方法在英文裡叫做  Data-Driven Sales Process,但這個名詞對日本人來說實在太長、太複雜了,很難記也很難推廣。於是他想了一個簡單到不行的名字,就叫做《The Model》,翻成中文就是那個模式。這個名字雖然簡單,但是卻成功地在日本 B2B 市場掀起了一場革命。

透過 Taisa 的介紹,我才明瞭:原來在 B2B 銷售中,最基本的單位不是個人,而是公司。


大家習慣用 Account 這個名詞來表示一家公司或組織,而在 Account 之下,會有很多 Contact,也就是這家公司裡的各個聯絡人。可能包括了老闆、部長、課長或一般員工,每個人在決策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
接下來,還有 Campaign 的概念,也就是行銷活動。比如說我們辦了一場研討會,這場研討會就是一個 Campaign,參加研討會的人會留下他們的聯絡方式,這些就是 Lead。簡單來說,Lead 是潛在客戶名單,裡面包含了人名、聯絡方式和一些基本資料。

當我們拿到這些 Lead 之後,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判斷這個 Lead 是不是真的有價值?首先,得要先確認他是不是來自一家真實的公司?同時,也要檢查他的聯絡方式是否完整,他在公司裡的職位是什麼?如果這些條件都符合,我們就可以把這個 Lead 轉換成 Contact,放到對應的  Account 底下。

當某一天這個 Contact 表示他們有預算、有需求或有意願要購買產品或服務時,這就產生了一個 Opportunity,也就是商機。簡單來說,Opportunity 代表一個具體的銷售機會,它有明確的金額、預計成交時間和成交機率。業務人員會針對每一個 Opportunity 進行追蹤和推進,透過提案、報價與談判等步驟,最終希望能夠順利處理好這個 Deal。


接下來,讓我們談談《The Model》書中所提到的四大階段。

《The Model》的核心概念很簡單易懂,就是把傳統上由一個業務人員從頭到尾負責的銷售流程,拆解成四個專業分工的階段。這四個階段分別是行銷(Marketing)、內勤業務(Inside Sales)、外勤業務(Field Sales),以及客戶成功(Customer Success)。


第一階段:Marketing 行銷


行銷部門的任務,是創造穩定且高品質的流量入口。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,就是外部流量乘以轉換率等於 Lead 數。行銷團隊的關鍵 KPI 包括:外部流量的數量(網站訪問數、廣告觸及數或研討會參與人數)、Lead 數(留下資料的潛在客戶數量)、轉換率(從訪客轉換成留名單的比例)。

但是,行銷的工作不只是產生大量的 Lead 就好,Lead 的品質更重要。在 B2B 市場裡,行銷的任務是創造符合條件的潛在客戶名單。這就要建立一套 ICP 理想客戶輪廓,明確定義目標產業、公司規模、角色職能,甚至是對方公司的數位化程度。

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叫做 Lead Scoring 名單評分。不要只看名單數量,而要有一套分級機制,讓業務可以把時間花在真正有成交可能的高機率名單上。簡單來說,行銷的 KPI 不是產生多少 Lead,而是產生多少高品質的名單。
 

第二階段:Inside Sales 內勤業務


Inside Sales 的任務,是篩選名單與需求確認。他們的關鍵 KPI 是 Lead 數(行銷交付的名單數量)、案件化率(從 Lead 轉換成商談機會的比例)、Opportunity 數(轉換為可以進一步跟進的商談數量)。

Inside Sales 可說是行銷和外勤業務之間的橋樑,他們要確保業務團隊不會浪費時間在低品質的名單上。他們要透過電話、Email、線上會議,快速確認客戶是否真的有需求。

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框架,叫做 BANT:預算(Budget)、決策權(Authority)、需求(Need)以及時程(Timeline)。一個案子至少要滿足其中兩個以上的條件,才有進一步跟進的價值。如果某個潛在客戶雖然對你的產品很感興趣,但是他沒有預算,也不是決策者,那麼這個案子就算現在投入再多時間,短期內也很難成交。


在這裡,要特別提一下 BDR 和 SDR 的差異。BDR 是 Busines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的縮寫,適合針對大型企業客戶,他們的工作是鎖定關鍵目標投入資源耕耘。BDR 會主動出擊,透過特定接觸、持續接觸,創造信任與支持。

相對的,SDR 是 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的縮寫,適合針對中小企業客戶,他們的工作是甄別眾多名單提升成功率。SDR 面對的是大量的 Inbound Lead,也就是那些主動填寫表單、下載資料、參加活動的潛在客戶。SDR 的任務是快速判斷這些 Lead 的品質,把合格的案子交給外勤業務。
 

第三階段:Field Sales 外勤業務


Field Sales 的任務,是建立信任、提出解決方案並完成交易。他們的關鍵 KPI 是 Opportunity 數(商談數量)、成交率(從商談到成交的比例)或成交數(簽約案數量)。

Salesforce Japan 定義了八個標準的業務階段:
  1. 商談探索:決定應該優先開始的商談,受注確度 0%,平均約 7 天
  2. 需求定義:掌握並與客戶確認需求,受注確度 15%,平均約 14 天
  3. 價值訴求:讓客戶認同所提解決方案的優勢,受注確度 25%,平均約 14 天
  4. 決策者認同:取得決策者的評價與認可,受注確度 50%,平均約 21 天
  5. 風險排除:就下單前的相互願慮達成共識,受注確度 70%,平均約 40 天
  6. 合約合意:取得內部批准,受注確度 90%,平均約 50 天
  7. 事務作業:接收訂單文件,受注確度 95%,平均約 50 天
  8. 簽約成功:成為客戶成功的第一天,受注確度 100%,平均約 50 天
這八個階段清楚地呈現了一個 B2B 交易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歷程,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里程碑和交付物。外勤業務的核心不是跑多少客戶,而是把對的商機一步步推進到成交。

第四階段:Customer Success 客戶成功


這個階段的目標,是把一次成交變成長期關係與再成長。Customer Success 的關鍵 KPI 包括成交數(已簽約客戶數)、續約率(客戶是否持續續約)、續約數(ARR、MRR 等反映長期營收穩定度)、Upsell 和 Cross-sell(追加銷售與交叉銷售數量)。

在 SaaS 與 B2B 模式裡,簽約只是起點,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客戶成功。Customer Success 的執行重點包括:
 
  • 導入支援:確保客戶真的能用起來,快速實現價值有感
  • 定期檢討:與客戶定期進行成效檢討會議,確認投資回報 ROI
  • 擴展價值:當客戶用得順利,就可以推進 Cross-sell 或 Upsell
  • 成功案例化:把客戶故事寫成成功案例,變成下一輪行銷與銷售的最佳素材
一般來說,我們會根據客戶的價值與規模進行分層服務。在一個典型的客戶細分金字塔中,最頂端是 High Touch 高接觸層(大型客戶,需要高度客製化的服務),中間層是 Low Touch 低接觸層(中型客戶,需要一定程度的標準化服務),最底層是 Tech Touch 科技接觸層(小型客戶,需要大規模的自動化服務)。
 
看到這裡,不知道你會不會感到好奇:為什麼《The Model》特別適合日本市場?

Taisa 進一步解說,這是因為日本的商業文化有幾個特點:

第一是重視長期關係。日本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,不只看產品的功能和價格,更看重供應商的信譽、穩定性、服務品質。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夥伴,而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對象。這意味著銷售週期通常很長,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建立信任。《The Model》的客戶培養機制和客戶成功理念,正好符合這個特點。

第二是決策流程複雜。日本企業的決策通常涉及多個層級和部門,需要經過嚴謹的審議流程。這對業務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,因為你不只要說服一個人,而是要說服一整個組織。《The Model》的八階段業務流程,就是為了應對這種複雜的決策流程而設計的。

第三是重視文件和記錄。日本企業習慣把所有的溝通和決策都記錄下來,這樣可以確保資訊的傳承和責任的歸屬。《The Model》要求把所有的業務活動都記錄在系統裡,這跟日本企業的習慣不謀而合。而且當所有的記錄都在系統裡時,日本客戶也會覺得你的公司很專業、很可靠。

第四是注重細節和品質。日本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通常很高,他們會仔細檢視每一個細節,提出各種問題和要求。《The Model》透過 Field Sales 和 Customer Success 的專業分工,確保在銷售和服務的每個環節都能提供高品質的體驗。

從四大部門的核心 KPI,到每一位同仁每日的 Activity 活動(比如打電話、寄 Email、安排會議),都能具體呈現,避免業務推進只憑感覺。這套系統的價值在於它不只是一個記錄工具,更是一個管理工具和預測工具。

當所有的數據都被結構化地記錄下來之後,我們就可以用這些數據來做分析、做預測、做優化。比如說我們可以分析哪些行銷渠道帶來的 Lead 品質最好,哪些 Inside Sales 的轉換率最高,哪些 Field Sales 的成交率最好,哪些客戶的續約率最高。這些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最佳實踐,然後把這些最佳實踐推廣到整個團隊。
 
那麼,要如何開始導入《The Model》呢?

如果你目前任職於某家中小企業,貴公司可能沒有資源一次到位建立完整的四階段分工,那該怎麼辦呢?Taisa 的建議是可以從小處著手,逐步優化與完整這整個流程。

第一步是建立基本的客戶資料管理。不管你用什麼工具,Excel、Google Sheets、或者免費版的 CRM,先把你的客戶資料整理起來。至少要有 Account、Contact 或 Opportunity 這三個基本資訊。每次跟客戶互動後,記得記錄下來:什麼時間、跟誰、討論了什麼以及下一步是什麼。這個習慣非常重要,它是所有數據化管理的基礎。

第二步是定義你的銷售流程。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到八個階段那麼細,可以先簡化成四到六個階段,比如說初次接觸、需求確認、提案、簽約、交付、續約。每個階段的定義要清楚,什麼條件下可以進到下一個階段,這個要跟團隊達成共識。

第三步是設定基本的 KPI。不需要太複雜,先從最核心的幾個指標開始,比如說每個月新增多少 Lead、轉換率是多少、有多少 Opportunity、預計成交金額是多少、實際成交金額是多少。每個月追蹤這些數字,你就會開始看到一些趨勢和問題。

第四步是定期檢討和優化。每個月或每季開一次會議,檢視這些數字,討論哪些地方做得好,哪些地方需要改進。隨著公司的成長,你可以逐步完善這套系統,引入更專業的工具,建立更細緻的流程,增加更多的指標。重要的是要開始行動,不要等到所有條件都完美了才開始。

舉例來說,假設有一家臺灣的軟體公司想要進軍日本市場,他們的產品是一套專門給製造業用的生產管理系統。

在缺乏《The Model》指引的情況下,他們的做法可能是找一個會講日文的業務,讓他去日本參加各種展覽,交換名片,拜訪客戶。業務很努力,一年下來可能拜訪了幾十家公司,但是最後只成交了一、兩家,而且這些客戶為什麼會買,為什麼其他客戶不買,公司也說不清楚。明年如果這個業務離職了,公司就又要從頭開始。

但是如果採用《The Model》的做法,就會完全不一樣。首先,行銷部門會先做市場研究,了解日本製造業的現況、痛點、決策流程。然後他們會定義理想客戶輪廓,比如說年營收在十億到一百億日元之間、有數位轉型需求或有專責的 IT 部門等等。接著他們會製作有針對性的內容,比如白皮書、案例研究、網路研討會,來吸引這些目標客戶。

當有人下載白皮書或報名研討會時,就產生了 Lead。這些 Lead 會進入系統,Inside Sales 會逐一聯絡,確認他們的需求和條件。對於符合條件的 Lead,Inside Sales 會安排一個初步的線上會議,了解他們的具體痛點和需求。如果這個會議進行得順利,客戶表示有興趣深入了解,那麼這個案子就會被轉給 Field Sales。

Field Sales 會準備客製化的提案,可能需要到客戶的工廠實地考察,了解他們的生產流程,然後提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。在這個過程中,可能需要做 POC 概念驗證,讓客戶實際試用產品。然後進入漫長的內部審議流程,Field Sales 需要跟客戶的各個層級溝通,處理他們的疑慮和反對意見。

最後如果順利簽約,案子就會交給 Customer Success 團隊。該團隊會協助客戶導入系統,培訓使用者,解決各種技術問題。他們會定期跟客戶開會,檢視系統的使用狀況和成效,確保客戶真的從這個系統中獲得價值。如果客戶用得好,Customer Success 團隊就會探討擴展的可能性。

在這整個過程中,每一個步驟、每一次互動與每一個決策,都會被記錄在系統裡。公司的管理層可以隨時看到整個 Pipeline 的狀況,知道有多少 Lead、多少 Opportunity、預計什麼時候成交、金額是多少。如果某個環節出現瓶頸,管理層可以立刻發現並介入。而且因為所有的資料都在系統裡,即使有業務人員離職,新的業務也可以接手。
結語

綜上所述,《The Model》不只是一套銷售方法論,它代表的是一種對客戶關係的全新思考方式。在過去,我們可能把客戶關係看成是業務個人的資產,但是在《The Model》的框架下,客戶關係是公司的資產。在過去,我們可能覺得銷售就是成交那一刻,但如今,成交只是長期關係的開始。不可諱言,以往很多公司老闆可能只憑感覺和經驗做決策,但是在這套框架的指引之下,我們可以用數據和分析來指導決策。


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技術在進步,市場在變化,客戶的期待也在提高。如果我們還是用舊的方法來做生意,很快就會被淘汰。The Model 提供了一個框架,讓我們可以用更系統化、更數據化、更客戶導向的方式來經營業務。

這個概念在日本已經成為 B2B 銷售的共同語言,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在採用這套方法。臺灣的企業如果想要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,理解和掌握《The Model》可說是非常關鍵的。因為當你的客戶、你的合作夥伴甚至你的競爭對手都在用這套語言的時候,如果你還不懂箇中奧妙的話,你就會處於劣勢。

很高興有這個機會,可以跟 Taisa 一起學習,重新認識 B2B 銷售,掌握日本式成長的祕密。我也衷心期待,可以跟大家一起在這個充滿機會和挑戰的市場中,開創屬於我們的成功故事。

在我看來,《The Model》這本書所談的不只是一個框架,它是一種思維、一種文化,更是一種對卓越的追求。當我們把客戶的成功放在第一位,用數據來指導決策,同時把流程優化到極致,我們就能夠創造出真正的價值!

🚀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觀點,也許我們的故事才正要開始。
👉 來看看我怎麼從寫作、教學走到 AI 賦能

Buy Me a Coffe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