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筆記除了快,更是幫你建立長期優勢的祕密武器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光是寫筆記還不夠。真正有價值的筆記,應該能幫助我們思考、連結與創造。我將帶你重新認識筆記的本質,從紀錄到思考,再到構建屬於自己的第二大腦。透過 Notion AI、Claude 與 Reflect Notes 等工具,你將學會如何讓筆記自動整理、生成洞察,讓知識變成會思考的夥伴。

我從小就喜歡寫筆記,猜想是受到家父潛移默化的影響。筆記對我來說,不只是一本活頁筆記本和幾支彩色筆,更是生命的印記。很多朋友應該都跟我一樣,會很認真地記下會議重點、抄寫老師或主管說過的金句,然後在週末翻閱這些筆記,試圖從中找到靈感。
你是否相信,只要勤於記錄,就能掌握知識呢?無奈現實往往是殘酷的。我發現,身邊許多朋友雖然都有寫筆記的習慣,但是當自己真正需要某個資訊時,卻常常記不起寫在哪一頁?甚至,想要整理思緒的時候,那些散落在各處的筆記也讓人無從下手。更慘的是,當我們試圖分享知識時,手寫的筆記幾乎無法有效傳遞。而且隨著資訊量爆炸性增長,可能記得愈多反而愈容易迷失。
直到 AI 時代的來臨,這個局面改觀了。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套經過實戰驗證的「AI 賦能筆記系統」,幫助你在資訊洪流中不僅能夠站穩腳跟,更可以乘風破浪!
重新認識筆記的本質
筆記的三個層次
很多人以為寫筆記很簡單,就是把自己聽到或看到的內容抄下來⋯⋯嗯,這其實是最大的誤解。真正有價值的筆記,往往是一個從紀錄、思考、連結到創造的完整循環。
我想跟你說說 Amy 的故事,她是臺北某家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,每天從早到晚要開很多會議。認真的她,總是做了滿滿的筆記,但總覺得對工作幫助不大。有一次,她來上我的 AI 應用課程,課後跟我提到了這個困擾。於是,我請她給我看看筆記寫了什麼?這時,赫然發現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,不難看出 Amy 的確很認真。但仔細端詳,這些筆記幾乎都只是會議內容的逐字記錄,缺少她自己的思考、判斷和一些重要的連結。可想而知,當 Amy 需要做決策的時候,她很少去翻閱這些筆記,因為上頭的資訊實在太凌亂了,也不容易找到重點。
嗯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如果我們寫筆記只是被動記錄,那它就只是一堆死的資料。但如果能夠在記錄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、提出問題與建立連結,筆記就有可能成為我們強大的知識庫。
簡單來說,筆記至少有三個層次:第一層是記錄層,單純記下資訊內容;第二層是思考層,必須加入自己的理解、疑問和洞察;第三層是連結層,將新知識與既有知識建立關聯。在 AI 時代,我們要做的是突破第一層,進入第二層和第三層。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,目前已有許多的 AI 工具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、更快!仔細想想,我們的價值其實在於思考和連結呀。

從筆記到第二大腦
談到「第二大腦」這個概念,最早是由美國的生產力專家提亞戈・佛特(Tiago Forte)提出。簡單來說,他所推廣的「打造第二大腦」(Building a Second Brain)是一個概念,將大腦從儲存資訊解放出來,用來思考及創造。他認為,人類的大腦天生不適合儲存大量資訊,但很擅長思考和創造。因此,我們需要一個外部系統來儲存和組織資訊,釋放大腦的認知資源去做更有價值的工作。
在過往的傳統時代,建立第二大腦非常困難,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整理筆記、建立索引、製作卡片盒。但在 AI 時代,這一切變得簡單了!多種 AI 工具可以幫你自動整理筆記、智慧搜尋內容與發現知識連結,甚至基於你的筆記生成新的內容和洞察。
所以,我現在的工作流程也改觀了!我自己只負責記錄核心想法和關鍵洞察,其他的整理、分類與連結工作都交給 AI。這樣做的好處,是讓我能把 80% 的時間用在思考和創造上,而不是花在繁瑣的整理工作上。
AI 筆記工具與組合策略
選擇適合你的工具
眾所周知,市面上有許多 AI 筆記工具,我不會告訴你哪一套工具最好?因為最好的工具取決於你的需求、預算和使用習慣。現在,讓我介紹幾款自己常用的工具。
Notion AI 最適合知識管理者。它本身是強大的筆記平臺,加入 AI 功能後更是如虎添翼。我用它來自動生成會議摘要、整理雜亂的想法、翻譯改寫內容,以及從筆記中提取待辦事項。最大的優勢是它與 Notion 的深度整合,你可以在任何頁面中呼叫 AI。
Obsidian + AI 插件最適合深度思考者。這是一個頗受歡迎的筆記軟體,使用 Markdown 格式,非常適合喜歡掌控自己資料的人。我用它來建立我的知識網絡,每一則筆記都是一個節點,透過雙向連結形成知識地圖。AI 插件能幫我自動建議相關筆記的連結、生成視覺化關係圖,以及基於筆記內容生成新的思考角度。
Claude 和 ChatGPT,可說是最靈活的 AI 助手。我會把它們當作即時的知識顧問、筆記整理助手、內容生成器和學習夥伴。特別是 Claude,它擅長長文本處理和深度對話,非常適合用來進行複雜的知識整理和思考。
Reflect Notes 最適合日常速記。它主打會反思的特性,強調 AI 會自動為每日筆記生成摘要、找出關鍵想法、建議相關的過往筆記與生成週回顧報告⋯⋯等等。有時,我會用它做每日速記和捕捉一些有趣的想法。也許你已經發現了,我會因為場景與情境的不同,而選擇使用不同的工具。
我的工具組合策略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問:天哪,有這麼多工具,我到底該選哪一個?我的答案是:不要只選一個,而是試著建立一套工具組合。就像我們往往不會只用一種特定的廚具做飯,所以我們也不應該畫地自限,只用某一種工具來寫筆記。
或許,你可以參考這樣的工具組合:速記層用 Reflect Notes 和手機語音備忘錄,隨時隨地捕捉靈感,快速且無負擔;整理層用 Notion AI,將速記整理成結構化的筆記,視覺化且易於組織;思考層用 Claude 和 Obsidian,進行深度思考、建立知識連結,這是對話式思考和知識網絡的結合;輸出層可以嘗試使用各種 AI 寫作工具,將筆記轉化為文章、簡報或課程,提供多樣化的輸出格式。
這個組合的核心理念,主要在於不同的認知階段使用不同的工具。捕捉想法時用最簡單的工具,深度思考時用最強大的工具,輸出內容時用最適合的工具。
選擇工具時,我建議你可以遵循三個原則:第一,從簡單開始,逐步進階,不要一開始就想建立完美的系統;第二,選擇能互相整合的工具,確保它們能夠互相連接和資料交換;第三,重視資料所有權,選擇支援匯出的工具,定期備份重要筆記。請謹記,你的筆記是你最寶貴的智慧資產,千萬不要被任何單一工具綁架了!
AI 賦能的筆記方法論
卡片盒筆記法 2.0
卡片盒筆記法是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・盧曼(Niklas Luhmann)發明的方法,他用這個方法在 30 年內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多篇論文。傳統的卡片盒筆記法需要手工製作卡片、建立索引,非常費時。但在 AI 時代,我們可以升級這個方法。
我的 AI 卡片盒實踐很簡單,只把握幾個基本原則:第一,每一則筆記只記錄一個核心想法,保持原子化;第二,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,不是複製貼上,而是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表達;第三,每則筆記後面加上「我的思考」或「待探索」等標籤;第四,定期讓 AI 分析我的筆記庫,建議可能的連結與未來的研究方向。
例如,當我讀到一篇關於心流理論的文章時,我不會把整篇文章存下來,而是寫一則筆記:記錄心流的核心要素,加入我的思考(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在設計課程時要有不同難度的版本、能否用 AI 來動態調整學習難度),標記待探索的問題(心流理論在工作場景的應用、團隊如何集體進入心流狀態),然後讓 AI 幫我找出筆記庫中所有與心流相關的筆記、建議可能的延伸閱讀、生成視覺化的概念地圖。
費曼學習法 + AI
費曼學習法的核心,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概念。當你有能力可以把一個知識點解釋得連小孩都能聽懂,你就真正理解了它。而目前坊間的 AI 工具,可以讓這個方法變得更簡單、有效!

想要透過 AI 來增強費曼學習法的流程,我們可以這樣做:
首先,學習一個新概念,用 AI 語音轉文字快速記錄你的理解;第二,試著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這個概念,讓 AI 扮演好奇的小學生不斷問你問題,透過回答找出理解不夠深的地方;第三,針對不清楚的部分回去查資料,讓 AI 幫你找相關資料和案例,重新整理筆記;第四,讓 AI 幫你生成類比和比喻,思考這個概念可以應用在哪些實際場景,記錄下來成為你的應用案例庫。
康乃爾筆記法 × AI
康乃爾筆記法,將頁面分為三個區域:筆記區記錄主要的內容,提示區則寫下關鍵詞和問題,摘要區寫下整頁的總結。透過 AI 工具的整理,可以大幅增強這個方法的效果。
舉例來說,我們可以在筆記階段,使用 AI 語音轉文字快速記錄內容,讓 AI 自動識別關鍵詞來填入提示區,即時提供相關背景知識。而在複習階段,可以讓 AI 自動生成摘要,根據提示區的關鍵詞來產製測驗題,分析你的理解盲點。在應用階段,AI 可以幫你從多則筆記中提取共同主題,生成知識地圖,進而建議延伸學習的方向。

我現在的習慣是,每寫完一則重要的筆記,就會讓 AI 幫我生成一張視覺化圖表。AI 會很聰明地識別筆記中的步驟和關係,幫我生成清晰的流程圖或心智圖。這樣做的好處是複習時能夠一目瞭然,很快就可以掌握重點;而在分享給他人時,也更容易理解,不同的視覺呈現,往往能夠激發新的洞察。
用 AI 強化記憶
間隔重複與記憶曲線
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遺忘曲線: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後,會在最初幾天內快速遺忘,然後遺忘速度逐漸變慢。但透過定期複習,我們可以大幅提高記憶保持率。傳統的複習方法效率不高,因為我們常常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複習,對已經記住的內容重複複習浪費時間,對快忘記的內容沒有及時複習。
簡單來說,這就是間隔重複系統的價值。AI 可以追蹤你對每個知識點的記憶強度,計算最佳的複習時間,自動提醒你該複習什麼。我的 AI 記憶強化系統是這樣運作的:在筆記中標記需要記憶的知識點,由 NotebookLM 來評估知識點的難度和重要性,自動生成問答卡或填空題,根據記憶曲線安排複習時間,記錄每次複習的效果並動態調整排程。
我在學習產品管理知識時,用這個系統記住了超過 200 個概念和框架。AI 會在最適合的時間推送複習提醒,我點進去之後,AI 會用問答的方式來測試我是否真的理解?這個系統讓我不用擔心會忘記重要的知識,因為 AI 就像是一個認真的助教,會提醒我在最佳時機開始複習。
主動回憶與多感官記憶
說到溫故知新,很多人複習的方式就是重新閱讀筆記,但國外研究顯示,這樣做的效率並不如預期。更有效的方法,應該是主動回憶,也就是在不看筆記的情況下,自己試著回想學過的內容。要知道,回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強化記憶,每次當你努力回想一個知識點,就像是在為神經連結做了一回重量訓練。
除此之外,AI 還可以協助我們主動回憶:根據你的筆記自動生成各種類型的測驗題,模擬老師或面試官提出問題讓你回答,透過層層追問幫你深化理解,創造實際應用場景讓你練習知識應用。舉例來說,我每週五下午會花 30 分鐘進行 AI 主動回憶訓練,讓 AI 從本週的筆記中隨機選擇主題,針對每個主題問我問題,我口述回答後再由 AI 提供回饋和補充,把不熟悉的內容標記為需要加強。
研究顯示,動用愈多的感官學習,記憶效果愈好。在這個部分,AI 可以幫我們創造多感官的學習體驗:視覺方面,AI 可以幫我們生成資訊圖表、心智圖和概念圖;聽覺方面,可以把筆記轉換成音訊格式,由 AI 語音朗讀重點內容;動覺方面,AI 可以設計互動式練習、模擬真實操作場景;情境方面,AI 也能夠創造應用情境、角色扮演模擬。

因此,當我需要記住某個複雜的概念框架時,我會讓 AI 生成一張資訊圖表,用 AI 語音播放重點在通勤時聽,然後在 Miro 中親手畫一遍框架,讓 AI 創造一個應用情境讓我實際運用。透過這樣多管齊下的方式,記憶效果遠勝於單純閱讀筆記。
打造個人知識管理系統
PARA 組織法 + AI
PARA 是提亞戈・佛特所提出的資訊組織方法,將所有資訊分為四類:Projects(當前的專案)、Areas of responsibility(持續關注的領域)、Resources(未來可能用到的資源)以及 Archives(已完成或不再活躍的內容)。有了 AI 的協助,我們可以進一步增強 PARA 系統:當你創建新筆記時,AI 會分析內容並建議分類;AI 每週會掃描你的筆記,建議哪些專案已經完成該歸檔、哪些資源變得不再相關可以刪除、哪些筆記應該從 Resources 提升為 Projects;當你搜尋資訊時,AI會同時搜尋四個類別,根據相關性排序結果,建議可能相關的其他筆記;AI會自動發現哪些 Resources 可以支持當前的 Projects、不同 Areas 之間的知識連結、Archives 中是否有可重新利用的內容?

無論工作有多忙,我每個月都會執行一次完整的知識飛輪循環:好比第 1 週大量輸入,閱讀文章、收聽 Podcast、參加講座,所有內容用 AI 快速整理成筆記;第 2 週深度處理,讓 AI 分析這些筆記的共同主題,找出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,建立新的知識連結;第3週創作輸出,選擇主題創作內容,發布文章、製作影片或設計課程,AI 協助多版本內容生成;第4週分析改進,收集受眾的意見回饋,分析哪些內容最有價值,規劃下個月的學習方向。這個循環讓我的知識成長速度大幅提升,而且每次輸出都是對學習的強化。
理解知識圖譜的概念之後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。現在,請你發揮一下想像力:假設你的所有知識是一張網絡,那麼每個概念就可以是一個節點,而節點之間的關係好比是連線,連線的粗細則代表了關係的強度。AI 可以輕易地從你的筆記中提取關鍵概念,分析概念之間的連結,進而生成互動式的網絡圖以及建議的學習路徑。

所以,我用 AI 建立了我的產品管理知識圖譜。舉例來說,當我輸入「用戶研究」這個概念時,AI 就會展示核心關聯(用戶訪談、問卷設計或數據分析等)、延伸概念(同理心地圖、用戶旅程或痛點分析等)、應用場景(產品發現、功能優先順序或市場驗證等)、實際案例(我過去做過的用戶研究專案)。這張圖譜不只是靜態的,它會隨著我的學習不斷演化,每次我加入新筆記,AI 都會自動更新圖譜。
實戰應用場景
學生的深度學習
對於目前在學的同學們來說,AI 筆記系統可以大幅提升學習效率。事先取得老師的同意,在上課時就可以錄音捕捉老師講課的內容,透過 AI 工具的協助即時生成逐字稿和重點摘要,在手機上快速標記疑問和想法。課後,讓 AI 自動幫我們整理成結構化筆記,生成康乃爾筆記的格式,識別重要概念和關鍵詞。複習時,諸如 NotebookLM 等AI 工具還可以生成練習題和測驗,根據遺忘曲線安排複習,模擬考試場景。
我曾輔導過一位法律系的同學,她先前因為讀書不得要領,曾面臨「二一」(一個學期不及格的學分數達到該學期總學分的二分之一,可能導致退學)的險境。自從學會了用 AI 打造自己的筆記系統之後,我教她上課時只需要專心聽講,不用埋頭抄筆記,AI 會自動幫她生成法條記憶卡,重點案例還用故事化方式整理⋯⋯可想而知,她的期末考成績自然高分過關。
職場人士的效率提升
對於職場人士,AI 筆記系統可以顯著提升工作效率。每天早晨,AI 可以從我們的郵件和日曆中提取今日重點,自動整理相關的專案筆記,以及建議需要準備的資料。召開會議時,只需錄下會議內容,AI 就可以即時生成會議記錄,自動提取行動專案和負責人,發送會議摘要給團隊。在學習的時候,也只需閱讀產業文章讓 AI 快速摘要,與既有知識庫連結,即可生成洞察和應用想法。
而在創作時,只需從從容容地從筆記庫中選擇主題,讓 AI 協助構思創意方案,就可以快速生成簡報或提案。到了夜幕低垂的時候,讓 AI 生成今日工作摘要,還可以幫我們分析時間使用的情況,以及協助規劃明日的優先事項。
透過這樣的工作流程,可以讓會議記錄時間從 30 分鐘迅速減少到 5 分鐘,找資料的時間也可以從 20 分鐘減少到 2 分鐘,更不說創作效率可以提升 3 倍,把更多時間留給更重要的策略思考。
創業者的知識變現
對於創業者,AI 筆記系統還可以加速知識變現。舉例來說,在開發某個課程的過程中,我會這樣做:第 1 階段先投入主題研究,搜集學員的常見問題,然後讓 AI 分析市場需求,整理個人經驗和案例,建立課程知識圖譜;接下來的第 2 階段,我開始設計大綱,先讓 AI 從筆記中提取相關內容,為我生成多個課程結構方案,然後我再評估和選擇最佳架構;到了第 3 階段內容創作,基於筆記撰寫課程腳本,AI 可以協助改寫和優化,生成簡報和教材;第 4 階段則持續改進,收集學員的意見回饋,分析學習成效,同時更新和優化內容。

開始你的 AI 筆記之旅
30 天挑戰計畫
謝謝你看到這裡,不過光是聽理論還不夠,現在是時候實踐了!我設計了一個 30 天的挑戰計畫,幫助你建立 AI 筆記的習慣。
第 1 週:建立基礎。第 1 天選擇工具並安裝,第 2 天記錄第一則筆記,第 3 天讓 AI 協助整理,第 4 天用 PARA 方法建立分類系統,第 5 天練習快速捕捉想法,第 6 天讓 AI 為筆記生成圖表,第 7 天則做週回顧。
第 2 週:深化技能。第 8 天用費曼學習法練習,第 9 天為筆記建立連結,第 10 天練習主動回憶,第 11 天記錄案例研究,第 12 天讓 AI 從多角度分析筆記,第 13 天生成知識圖譜,第 14 天做第二次週回顧。
第 3 週:實戰應用。第 15 天用 AI 做會議記錄,第 16 天做閱讀筆記,第 17 天記錄學習過程,第 18 天進行創意發想,第 19 天記錄問題解決過程,第 20 天基於筆記創作內容,第 21 天評估實際效益。
第 4 週:系統優化。第 22 天整合不同的工具,第 23 天建立常用模板,第 24 天備份和匯出筆記,第 25 天可以分享筆記給親友、同事,第 26 天可以開始思考知識變現方向,第 27 天規劃未來學習路線,第 28 天全面檢視系統,第 29 天慶祝自己的小小成就,第 30 天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擬定接下來 90 天的計畫囉!

如果你能參考這個架構按表操課,我相信在短短的 30 天過後,你將擁有一套完整的 AI 筆記系統、至少 30 則高品質筆記、1-2 個實際應用作品、終身受用的習慣以及 3 倍以上效率提升。更棒的是,我相信你的知識複利系統已經開始運作!
核心原則與行動建議
今天,我想告訴你的核心資訊是:寫筆記不會白費、也不是負擔,而是一種投資。每一則認真做的筆記,都是在為未來的你投資,這些投資會產生複利效應,讓你的知識和能力呈指數增長。
我常跟很多企業界朋友說:「AI 是放大器,不是替代品。」AI 工具不會取代你的思考,但它能放大你的能力。懂得善用 AI 工具,你能做到以前不可能的事。系統勝過天賦,你不需要超強的記憶力,你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的系統。有了一套系統,普通人也能做出不凡的成就。
行動勝過完美,希望大家不要等到找到完美的方法時才開始行動。先開始動手做,請謹記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的心態,在行動的過程中不斷優化,這才是最快的進步方式。知識的價值在於應用,倘若都不行動,即便記再多的筆記,也只是枉然。讓我們一起加油,把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和成果。
現在就開始,不要再拖延了!建議你可選擇一個 AI 筆記工具,記下今天學到的最重要的 3 個概念,讓 AI 工具幫你整理成結構化的筆記。我想提醒大家,改變雖然不會一夜發生,但每天的小進步的確會累積成巨大的轉變。
在 AI 時代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第二大腦。這個第二大腦不只儲存資訊,更能幫助我們思考、創造與成長。讓我們一起用 AI 筆記來放大我們的潛能,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。
親愛的朋友,最後我想送給你一句話:「最好的種樹時機是十年前,其次是現在。」無論你以前有沒有寫筆記的習慣,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寫筆記吧,你的第二大腦正在等待你去建造呢!
祝你學習愉快,成長順利!
🚀 你想知道更多的 AI 應用秘訣嗎?歡迎加入 Vista 賦能學院!
🧭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觀點,也許我們的故事才正要開始。
👉 來看看我怎麼從寫作、教學走到 AI 賦能?
👉 來看看我怎麼從寫作、教學走到 AI 賦能?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