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 AI 成為思考夥伴,而非只是產製答案的機器
在 AI 時代,關鍵不在於找到答案,而是學會提問。這篇文章帶你從理解提問密度出發,理解資訊量如何決定 AI 的思考深度,並透過深度對話的八輪架構,學習如何與 AI 共同生成洞見。當我們不再把 AI 視為工具,而是思考夥伴,提問的過程將成為心智升級的旅程。
簡單的事情自己做,複雜的事情想出框架與情境(Context)讓 AI 來做,這樣每件事情都會變簡單。是的!這兩年多來,相信大家都已經見識到 AI 的能耐,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提問?
AI 時代,問題比答案更重要
在這個 AI 模型隨手可得的時代,我們其實並不缺答案。眾所周知,真正的挑戰是我們是否能問出足夠深、足夠有洞察的問題?
許多人在使用 ChatGPT、Claude 或 Gemini 時,總是驚訝於這些大型語言模型所產製的流暢文字與豐富知識,但同時卻又困惑於:為何別人問 AI 總能產出別具洞見與風格的策略,而我問出來的東西卻很平庸,宛若食之無味的流水帳?
嗯,箇中的關鍵就在於提問密度。
這不是一個抽象概念,而是資訊量密度與思考結構的結合。
在傳統教育裡,我們習慣尋求正確答案;但在 AI 時代,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框架。提問不只是索取資訊,而是設計一場思考的邀請——邀請 AI 與你共同推進未知的邊界。
提問密度:資訊量決定 AI 的思考深度
我們先從下面這張圖談起,看看提問密度所導致的資訊量的差異。
低密度的提問,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。比如很多職場人士喜歡問:「怎麼做行銷?」這類問題在語義上是開放的,卻在資訊上是貧乏的。道理很簡單,因為它缺乏情境、邊界與目標,因此 AI 只能給出教科書式的空泛回應——看起來四平八穩,對誰都適用,但也因此對誰都無用。
相對地,高密度提問則包含了多維度的限制與目標。舉例來說,你可以這樣問:「請幫我為一個主打職場轉職族群的線上課程設計三種行銷文案版本,限制在 1200 字以內,語氣需兼顧專業與激勵,最後附上令人心動的行動呼籲。」
這樣的問題中,AI 已擁有足夠的決策脈絡:
- 目標對象(轉職族群)
- 產品屬性(線上課程)
- 輸出型式(文案)
- 範圍限制(1200 字內)
- 情緒基調(專業+激勵)
換句話說,提問品質決定 AI 的思考深度。話說回來,這也正是許多人誤會 AI 的地方。AI 之所以賴害,不是因為大型語言模型愈強,它就愈懂你!而是因為你可以提供愈精準的問題,它就愈能夠盡情發揮!
AI 不是答案機器,而是思考夥伴
在下面這張圖中,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卻深刻的互動模型,也就是使用者與 AI 之間的關係。
誠然,這不是單向輸入輸出的關係,而是一場協同進化。
使用者負責提出精準提問,AI 則回饋出具有深度的洞見;而這個過程的真正價值,不是獲得答案,而是拓展我們的思考邊界。
我常常跟很多學員說,AI 其實不是另一個 Google。它不是答案機器,而是一面思考鏡。它可以讓你看見自己思考的結構:
- 當你問得模糊,它也回得模糊。
- 當你問得具體,它就能生成具體行動方案。
- 當你能層層追問,它甚至能帶你抵達洞見的源頭。
話說回來,你所提問的每一個問題,其實都在訓練自己:學習如何更準確地定義問題、框定變數,以及建構有價值的結論。
深度對話的八輪架構:讓思考螺旋上升
在這裡,我想特別談談下面這張圖,也就是打造深度對話的八輪架構。
這套架構,是我近年來在教學與 AI 應用諮詢中,所總結出的一種思考進程圖。它不僅適用於人與 AI 的互動,也適用於人與人的深度對話、甚至自我反思。
我們先看這八個階段:
- 開放式探索:從「我想知道什麼?」開始,這是思考的起點。
- 聚焦細節:開始具體化,從模糊到明確。
- 要求舉例:讓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化的依託。
- 比較分析:進入系統思維,辨識異同與因果。
- 批判性檢視:挑戰假設、檢驗偏誤。
- 情境應用:將知識放回現實脈絡中,測試可行性。
- 整合重構:重新整理觀點,生成新模型。
- 行動轉化:最終將洞見化為行動,完成知識的轉譯。
每一輪追問,都在剝開知識的新層次。真正的洞見往往不是在第一輪被發現,而是在第五輪之後——當我們開始反思前提、比較異同以及提出挑戰假設時,才會出現「啊哈!」的瞬間。
從對話到共創:八輪的實戰應用
現在,讓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來看看這套架構如何運作。
假設你是一位企業培訓顧問,想用 AI 幫助你設計一門名為「AI 職場的應用」的課程。
如果你只是問:「請幫我設計一門給職場人士的 AI 課程」,AI 會不假思索,很快給出一份制式的課綱,包括:導論、生成式AI概述、應用案例、挑戰與未來趨勢等。
是的,這就是第一輪的開放式探索。
當你再追問:「如果授課對象是中階主管,課程時間只有三小時,請問我該如何調整內容?」
這時,你就開始進入第二輪與第三輪提問,也就是具體化情境與要求舉例。
接著,你可能問:「請比較這樣的課程設計,與針對大學生所開設的 AI 應用課程有何差異?」
這是第四輪比較分析,這時 AI 會幫你辨識兩者在知識深度與實務導向上的不同。
當你再進一步問:「請幫我檢視這份課綱有沒有過於技術導向、忽略管理者決策面?」
這時,你已經進入第五輪的批判性檢視。此刻,AI 可能會開始挑戰原有的設計,甚至提出替代方案。
接下來,如果你繼續追問:「請幫我模擬在銀行金融業應用時的具體場景與學員反應。」
這是第六輪情境應用,你會開始驗證知識的現實適用性。
然後,你或許會要求 AI:「根據以上的提問,請幫我整合成一套適合金融業主管的 AI 應用課綱。」
嗯,這就是第七輪整合重構。這時,你很可能會發現:AI 不只是給你一套很平庸的回答,而會生成一套全新的、專屬的知識結構。
最後,當你問:「請幫我設計這門課的宣傳文案與招生策略。」
恭喜,你已經完成第八輪的行動轉化啦!來到這個時候,AI 已經不只是你的智囊,而是你的策略執行夥伴了。
這樣的八輪架構之所以重要,不僅因為它讓 AI 更聰明,更因為它讓我們重新學會思考。
根據多年來在企業擔任顧問的經驗,我發現許多知識工作者在長期的任務導向工作中,已經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耐性。這沒有對錯,而是我們已經太習慣找答案、太依賴範本,同時也太害怕自己落後他人。
但 AI 對話的本質,其實就是不斷面對未知以及不確定性。
每一輪提問,都是一次思考肌肉的鍛鍊。從模糊到清晰,從輸入到反思,再從單點到系統,這些嘗試都為了鍛鍊 AI 時代珍貴的能力,也就是認知升維力。
很多人習慣把工作都丟給 AI,我們姑且先不討論這樣做是否合宜?大家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:AI 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呢?相信你可以理解,AI 的問世並不是要取代人類思考,而是幫助我們復原與活化思考力。
當你能與 AI 進行深度對話,你其實正在重新學會與這個世界對話,包括:如何描述、拆解複雜問題,以及如何透過 AI 的輔助生成新的知識結構。
要真正讓 AI 成為你的思考夥伴,我們就必須從單純的使用者,變成願意動腦的設計者。
在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的領域中,有一個重要原則叫「Frame the problem」,也就是定義問題即創造解方。仔細想想,AI 對話的設計亦然。
簡單總結一下,一個高品質的 AI 提問,應該同時滿足四個條件:
當你開始用這樣的方式,開始與 AI 對話,你會發現:AI 不只是工具,而是一個能夠與自己共思的引擎。它可以補足你的知識缺口,也能夠大膽地挑戰你的假設。最重要的是,它會讓你思考得更立體、更有自覺!
我常提醒學員:「真正的洞見,從第五輪開始。」
在前四輪,我們都還在資訊搜集階段;只有到了第五輪——批判性檢視,思考才真正開始。
進入到這一輪的時候,我們必須先停下腳步、反問自己:
誠然,我們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。AI 不只是知識的索引器,而是思維的增幅器。
若想要在這個時代中持續成長,重點不在於學會多少工具,而在於學會與 AI 協作與共思。
那意味著:
AI 的價值,不在於它可以取代人力,而在於它能夠讓我們看見更好的自己。試想,當你與 AI 展開一次又一次深度的對話,你其實也在與自己的思維進行對話。
在那看似枯燥的過程中,你會赫然發現:
當你再追問:「如果授課對象是中階主管,課程時間只有三小時,請問我該如何調整內容?」
這時,你就開始進入第二輪與第三輪提問,也就是具體化情境與要求舉例。
接著,你可能問:「請比較這樣的課程設計,與針對大學生所開設的 AI 應用課程有何差異?」
這是第四輪比較分析,這時 AI 會幫你辨識兩者在知識深度與實務導向上的不同。
當你再進一步問:「請幫我檢視這份課綱有沒有過於技術導向、忽略管理者決策面?」
這時,你已經進入第五輪的批判性檢視。此刻,AI 可能會開始挑戰原有的設計,甚至提出替代方案。
接下來,如果你繼續追問:「請幫我模擬在銀行金融業應用時的具體場景與學員反應。」
這是第六輪情境應用,你會開始驗證知識的現實適用性。
然後,你或許會要求 AI:「根據以上的提問,請幫我整合成一套適合金融業主管的 AI 應用課綱。」
嗯,這就是第七輪整合重構。這時,你很可能會發現:AI 不只是給你一套很平庸的回答,而會生成一套全新的、專屬的知識結構。
最後,當你問:「請幫我設計這門課的宣傳文案與招生策略。」
恭喜,你已經完成第八輪的行動轉化啦!來到這個時候,AI 已經不只是你的智囊,而是你的策略執行夥伴了。
AI 共學:思考力的再訓練
這樣的八輪架構之所以重要,不僅因為它讓 AI 更聰明,更因為它讓我們重新學會思考。
根據多年來在企業擔任顧問的經驗,我發現許多知識工作者在長期的任務導向工作中,已經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耐性。這沒有對錯,而是我們已經太習慣找答案、太依賴範本,同時也太害怕自己落後他人。
但 AI 對話的本質,其實就是不斷面對未知以及不確定性。
每一輪提問,都是一次思考肌肉的鍛鍊。從模糊到清晰,從輸入到反思,再從單點到系統,這些嘗試都為了鍛鍊 AI 時代珍貴的能力,也就是認知升維力。
很多人習慣把工作都丟給 AI,我們姑且先不討論這樣做是否合宜?大家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:AI 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呢?相信你可以理解,AI 的問世並不是要取代人類思考,而是幫助我們復原與活化思考力。
當你能與 AI 進行深度對話,你其實正在重新學會與這個世界對話,包括:如何描述、拆解複雜問題,以及如何透過 AI 的輔助生成新的知識結構。
從提問者到設計者:AI 對話的設計思維
要真正讓 AI 成為你的思考夥伴,我們就必須從單純的使用者,變成願意動腦的設計者。
在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的領域中,有一個重要原則叫「Frame the problem」,也就是定義問題即創造解方。仔細想想,AI 對話的設計亦然。
簡單總結一下,一個高品質的 AI 提問,應該同時滿足四個條件:
- 目標明確(Goal-oriented):你希望AI協助達成什麼?
- 情境具體(Contextualized):問題發生在什麼環境或限制條件下?
- 結構清晰(Structured):希望AI以何種形式回答?(如策略步驟、表格、模板)
- 可持續追問(Expandable):能延伸出下一輪對話。
當你開始用這樣的方式,開始與 AI 對話,你會發現:AI 不只是工具,而是一個能夠與自己共思的引擎。它可以補足你的知識缺口,也能夠大膽地挑戰你的假設。最重要的是,它會讓你思考得更立體、更有自覺!
洞見的誕生,往往從第五輪開始
我常提醒學員:「真正的洞見,從第五輪開始。」
在前四輪,我們都還在資訊搜集階段;只有到了第五輪——批判性檢視,思考才真正開始。
進入到這一輪的時候,我們必須先停下腳步、反問自己:
- 我是否預設了某些偏見?
- 這個模型的盲點在哪裡?
-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,結論會不會不同?
共創時代的思維升級
誠然,我們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。AI 不只是知識的索引器,而是思維的增幅器。
若想要在這個時代中持續成長,重點不在於學會多少工具,而在於學會與 AI 協作與共思。
那意味著:
- 不單純把工作外包給 AI,而把它當成夥伴。
- 不停留在尋找答案,而是持續追問本質。
- 不滿足於擁有資訊,而是淬煉觀點與洞見。
擁抱 AI,照見更好的自己
AI 的價值,不在於它可以取代人力,而在於它能夠讓我們看見更好的自己。試想,當你與 AI 展開一次又一次深度的對話,你其實也在與自己的思維進行對話。
在那看似枯燥的過程中,你會赫然發現:
- 問題變得更具邏輯。
- 思考變得更有層次。
- 決策變得更有自信。
唯有那個願意不斷提問、追問與再問的人,才不會被時代無情地淘汰,也是真正能在 AI 時代中持續進化的人。
當我們重新理解 AI,不再將它視為一個簡單的工具,而是一種思考的延伸時,你會發現——每一次提問,其實都是一次心智升級的契機。
願我們都能在與 AI 的一次次對話中,找到更真誠也更有深度的自己,也找到通往智慧的那條路。
後記
當我們重新理解 AI,不再將它視為一個簡單的工具,而是一種思考的延伸時,你會發現——每一次提問,其實都是一次心智升級的契機。
願我們都能在與 AI 的一次次對話中,找到更真誠也更有深度的自己,也找到通往智慧的那條路。
⋯ ✦ ⋯
🚀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活用 AI 的方法與契機,歡迎了解更多課程與服務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