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我 29 分鐘,我教你如何賺 100 萬美元:從零開始的創業現場筆記
本文從英國導師丹尼爾・普利斯特里(Daniel Priestley)的影片出發,結合實戰經驗與在地洞察,完整解析創業者從學徒期到年收百萬的五個階段。普利斯特里告訴我們:創業不是靈感遊戲,而是結構工程。當你建立節奏,就能從混沌中創造穩定,從個人轉化為品牌,最終實現真正的自由。

引言:從熱血到結構的距離
許多人想創業,卻往往誤會了起點。我們習慣把創業想成一場冒險——帶著熱血、點子與勇氣,孤注一擲地投入市場,期待奇蹟降臨。然而,現實卻更接近一場長跑。真正的成功不是靠靈感,而是靠結構;不是靠運氣,而是靠節奏。
英國創業導師丹尼爾・普利斯特里(Daniel Priestley)在他的影片〈Give Me 29 Mins and I’ll Teach You to Make $1 Million〉裡提出一個簡潔卻驚人的方法論:只要遵循五個階段,你可以從零開始,在可控的時間內打造出一間營收七位數的公司。
第一階段:準備比靈感更重要
普利斯特里把創業前的階段稱作「Below the Line」,意思是:在你踏入市場之前,先確保自己具備三項基本素養——商業覺醒、自我覺察與資源感知。這三者是創業的地基,缺一不可。
商業覺醒代表你理解金錢流動的邏輯,知道企業如何獲利、客戶為何買單。這並非理論,而是觀察力的培養。自我覺察則是對自身優勢與限制的理解。每個人都有盲點,有人擅長策略卻討厭執行,有人喜歡創作卻抗拒銷售。若無法看清自己,很難找到合適的戰場。至於資源感知,指的是你能否察覺、連結並運用周遭的資源——包括人脈、工具、資訊、時間、甚至好奇心。
普利斯特里給出一個非常實際的建議:先當學徒。去為一位有經驗的創業者工作六個月至兩年,不是為了薪水,而是為了學習商業的運作方式。這段時間,你會見識到決策的權衡、顧客的回饋與市場的波動。話說回來,這是一所沒有學位卻最真實的街頭商學院。許多成功的創業者,其實都曾在別人的企業裡「偷學」過。從旁觀到操盤,這段歷程往往比任何 MBA 課程都珍貴。
第二階段:副業,是最安全的實驗場
當你累積了足夠的商業與自我覺察,就能開始進入實戰期。普利斯特里把這個階段稱為「Side Hustle」,也就是副業練習場。這不是為了兼差賺錢,而是一個讓你以低成本測試市場反應的試驗田。
他建議每一次副業挑戰,都應該設定為九十天。因為,三個月的期限足以讓你完成從構思到驗證的完整週期,卻又不至於陷入泥淖。副業的目標不是獲利,而是建立信心與經驗。
普利斯特里在早年曾透過舉辦夜店派對、開設銷售訓練班、舉辦講座等方式進行短期實驗,每一次結束後都能收集市場回饋,並在下一次修正方向。那時他還沒賺大錢,但已經在學習如何賺錢。
在臺灣,我常見到許多自由工作者或創作者陷入兩種困境:要嘛不敢開始,要嘛不願結束。前者害怕不完美,後者捨不得收尾。其實副業的價值,正是在開啟、執行與結束這三個節奏。你應該把九十天視為一次創業模擬,不用力求完美,只求真實呈現。當你完成了第一輪實驗,你會發現自己更清楚市場、產品與自我;話說回來,那才是副業最有價值的產出。
第三階段:混沌,是創造的前奏
完成副業試煉之後,創業者會進入一個更真實、也更艱難的階段——普利斯特里稱之為「Chaos」。他用四個關鍵詞,概括這一段歷程:概念(Concept)、受眾(Audience)、提案(Offer)與銷售(Sales)。有趣的是,這四個環節正好是創業的主戰場。
在這個階段,創業者必須像科學家一樣不斷進行「低成本實驗」。與其追求完美的產品,不如用最小可行產品(MVP, Minimum Viable Product)去驗證市場反應。MVP 不必複雜,它可以是一頁網頁、一份報名表、一個影片、一份試用邀請。重點不在完整,而在於回饋。如果想要寫書,不必一氣呵成,完成整本書;除了撰寫提案,也可以先發布第一章的內容,觀察誰願意留下信箱。如果想開課,也不必租場地;可以先開線上講座,看有多少人願意付費報名。畢竟來自市場的真實反應,才是真正的教材。
普利斯特里也提醒大家,不要害怕銷售。銷售不是推銷,而是一種對話。他建議每個創業者至少進行三十場到一百五十場的銷售會談。如果少於三十次,可能會導致樣本不足;超過一百次的話,數據就會呈現清晰的趨勢。要知道,每一次被拒絕或每一場對話,都是免費的顧問諮詢。你會逐漸學會調整價格、修正話術與找出痛點。從那一刻開始,你就不再是賣東西的人,而是洞察需求的研究者。
更關鍵的是,要找到所謂的「Founder Opportunity Fit」——也就是你的生命故事與市場機會之間的交集。現在請你閉起雙眼,想想你曾經解決過什麼問題?在哪些領域被付過錢?哪些事情讓你充滿熱情?當解痛、被支付與熱愛三者重疊,你就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創業題目。這個題目,會讓你既能賺錢,也能夠長久。
第四階段:節奏,才是事業的靈魂
當你度過混沌期,市場逐漸成形,就能進入第四階段——建立「完美可重複週」(Perfect Repeatable Week)。普利斯特里的觀點很務實:一間能穩定產生收益的公司,不是靠運氣,而是靠節奏。
想像你有一份週行程表,每天的任務都與營收直接相關。星期一設定本週三大目標;星期二製作內容、啟動推廣;星期三舉辦工作坊或諮詢會;星期四進行客戶追蹤;星期五檢討與回顧。每一週都這樣運轉,形成可預測、可優化的節奏。如果想要經營這樣的公司,不需要天才,只需要紀律。
普利斯特里把這個階段的核心,聚焦於兩類產品:其一是「給潛在客戶的產品」(Product for Prospects),例如體驗課、免費評估或入門工作坊;其二是「核心產品」(Core Offer),也就是主要的獲利來源。前者用來吸引注意,後者用來轉換收入。成功的關鍵在於讓這兩者相互連結:讓體驗自然導向成交,讓成交轉化為長期關係。
在臺灣,這樣的邏輯非常適合講師、顧問與創作者參考。舉例來說,職涯顧問可以先提供免費的 30 分鐘諮詢,再引導至三個月的輔導方案;品牌顧問可以先提供品牌健檢報告,再轉向長期顧問計畫;創作者可以推出迷你線上課,再銜接完整課程或會員社群。這一切的關鍵是:先給信任,再談交易。
第五階段:飛輪啟動,從個人到組織
當你能穩定創造每月十萬以上營收,就準備好進入最後階段:打造成長飛輪。普利斯特里把這個階段稱為「Above the Line」,也是創業者從個人走向組織的轉捩點。
在這個階段,你需要開始組建小團隊。最理想的配置,是四個人的編制:負責行銷與銷售的你本人、一位客戶成功夥伴、一位營運支援人員,以及一位具有社會信任或品牌影響力的顧問或合作夥伴。這樣的團隊雖小,但能構成完整的運作循環。你不必刻意追求規模,而要追求能穩定創造現金流的微型系統。
接下來,要開始建立產品階層。普利斯特里建議大家,至少擁有四個層級:免費贈品(Gift)、潛在客戶產品(Product for Prospects)、核心產品(Core Offer)與延伸產品(Product for Clients)。透過這樣的價值階梯,可以引導顧客從體驗到信任,再到長期消費。你不需要擁有大量顧客,只需設計清楚的升級路徑,就能讓現有顧客成為你最好的推廣者。
最後,是節奏的再進化。普利斯特里提出「三部曲年度架構」:每週維持可重複節奏(Perfect Week),每季舉辦亮點活動(Spotlight Campaign),全年貫徹一個核心訊息(Annual Big Message)。這套設計讓品牌不再被演算法綁架,而能主動建立敘事。對創業者而言,這三層節奏彷彿是事業的心跳,讓公司能穩定成長、循環運作。
結語:結構帶來自由
當我們談創業時,常常聚焦在創業者的成功故事與財富自由。但事實上,真正的自由來自結構。普利斯特里的「29 分鐘百萬法則」不是捷徑,而是一張地圖。它提醒我們:創業不靠靈感,而靠步驟;不靠運氣,而靠驗證;不靠孤勇,而靠節奏。
綜觀這五個階段——學徒期、副業試煉、混沌實驗、週節奏建立與飛輪啟動——構成了現代創業者的五步成長曲線。從零開始,並不難;難的是建立一套可以複製的節奏,讓你在變動中依然能穩定前行。
我常說,創業最難的不是找到第一個顧客,而是找到讓顧客一再回來的機制。當你學會創造節奏,你就學會創造自由。
謝謝大家給了普利斯特里 29 分鐘,我們都學到了:百萬不是終點,而是自己與世界建立節奏的開始。
🚀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觀點,也許我們的故事才正要開始。
👉 來看看我怎麼從寫作、教學走到 AI 賦能?
👉 來看看我怎麼從寫作、教學走到 AI 賦能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