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你的努力被遺忘,巧用 AI 打造職涯的第二大腦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努力若沒有被系統化記錄,就像無法存檔的遊戲。我將透過本文,與你一起探討如何運用 AI 打造職涯的第二大腦」,讓工作成果、學習筆記與靈感被結構化保存,轉化為可持續創造價值的知識資產。AI 不只是工具,而是幫助你延伸思考、加速成長的智能夥伴。

最近,我時常到大學院校與企業進行分享,除了介紹各種好用的 AI 工具,我也鼓勵大家要善用這股資訊力量來打造你的第二大腦。
你有把自己的努力存成檔案嗎
現在,請你先回想過去的一個月:你完成的專案與任務紀錄在哪裡?你學到的新知識與技能如何保存?你在會議中的靈感是否被記錄下來?還有你的成長與貢獻,有沒有被別人看見?
如果大部分的答案都是「沒有」,那麼——你不是不努力,而是缺乏一個能承載努力的系統。
我們常以為,只要每天埋頭苦幹,努力就會被看見;只要用心學習,成果就會被記住。可現實卻殘酷地提醒我們:沒有被紀錄的努力,終將被時間吞噬。
你我或許都曾在深夜打開筆電,回顧著那些完成的專案報告、學習筆記、課程心得,卻發現散落在各處的檔案讓人無從整理。文件存在硬碟、對話藏在Slack、靈感埋在筆記本裡。當你需要回顧時,只能在資料夾裡一層層搜尋,像在沙灘上找那顆小石子。
是的,這就是現代知識工作者最普遍的痛點——努力沒有被系統化地保存,知識沒有被結構化地整理,價值也因此被稀釋。
你的努力值得大家被記住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「記住」這件事變得愈來愈困難。想想,你還記得上個月跟誰聚餐嗎?或者,追過哪齣韓劇嗎?這是因為我們的工作壓力很大,加上接收的訊息太多、學的東西太快、做的專案也太雜。
有時候剛學完一個新技能,轉眼就忘記應用在哪裡;剛完成一份精彩的提案,下次卻又從零開始。讓我們來打一個比方,如果說努力是燃料,那麼記錄就是油箱。沒有油箱,再多的燃料也會蒸發。
於是,有人開始嘗試用 Notion、Evernote、Obsidian 或 Roam Research 等數位筆記工具,想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基地。但多數人最後仍失敗。
為什麼?因為這些工具只是容器,它們固然能夠幫你存檔,卻不能理解你。換句話說,當你輸入一段心得,它不會提醒你這和上次學的概念有關;當你記下一個想法,它不會自動分類或串聯。於是資料愈堆愈多,系統愈來愈亂,最後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,必須去面對那一片混亂。
AI 時代的來臨,為知識工作者開啟了新的可能——讓人工智慧,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。
這個第二大腦,能做的不只是幫你記東西,而是能理解、整理、生成與輸出。
簡單來說,它有三大能力:
這三項能力加總起來,讓 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職涯發展的延伸與加速器。它不會取代你,而是讓你的知識、努力與成果被更有效地呈現與放大。
然而,僅僅記下來還不夠。真正的關鍵在於,如何讓記錄轉化為價值。
傳統的記事方式,像是使用筆記本、Word 或雲端文件,的確讓我們留下了大量資訊,但這些資料往往是死的。回想一下,你可能在五年前寫下某個好點子,但因為現在一時找不到、想不起來,它就再也沒有機會被使用。在企業組織之中,這種現象更為明顯:知識散落在不同部門或不同平臺,缺乏整合與再利用的機制。於是,團隊裡的成員一再重複相同的工作,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創意。
是的,這就是傳統記事方式的挑戰:
資訊隨意堆積、缺乏系統整理,導致知識碎片化,而碎片化的知識無法產生價值。相反地,AI 知識系統的優勢在於:
它可以系統化地搜集與輕鬆檢索資訊,還能自動建立內容之間的結構與連結,也可以持續複用這些知識。最終,將你的經驗轉化為可持續創造價值的知識資產。這就像是從一本被遺忘的筆記本,進化成一座會自動更新的圖書館。而 AI,就是圖書館裡的那位 24 小時不打烊的館員。
知識的價值,在於被應用。AI 的應運而生,不只是幫我們記憶與整理,更重要的是讓知識能有效地流動。
試想,當你完成一個專案,AI 能自動生成學習報告與反思摘要,幫你整理這次做得好的地方與下次可以更好的方向;當你參加一場會議,AI 能自動歸納重點、標註決策事項,並將相關任務分配給成員;當你撰寫一篇文章或課程大綱,AI 能即時連結過去的研究資料與筆記,幫助你建立更具洞見的內容。
這樣的知識流動,正是 AI 第二大腦的精髓。它讓你不再只是一個只會輸入資訊的人,而是能夠持續創造價值的知識架構師。
我想告訴大家,AI 第二大腦不僅適用於個人,也能擴展到團隊與企業。對組織而言,最大的挑戰從來不是沒有人才,而是人才的知識沒有被完整地留存下來。
我曾擔任多年的培訓師,我很清楚許多企業在結束內訓之後,伴隨員工離職,知識也隨之消失。抑或是在團隊協作時,資訊分散在不同軟體中,缺乏共享與追蹤。
所幸 AI 知識系統,可以改變這一切——它能自動歸檔文件、整理會議記錄與輸出專案成果,甚至還能將團隊內部的討論轉化為知識節點。
更進一步來說,這些資料不只是保存,而是能被召喚和多重使用。
舉例來說,當新成員加入時,AI 能自動推薦過往相似專案的案例與教訓;當主管需要做決策時,AI 能分析歷史數據,提供洞察與預測。而當一個企業能夠擁有如斯的智慧組織記憶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
很多人談到 AI,就會立刻想到取代人的議題。但真正理解 AI 的人,知道它的價值在於延伸人類的能力。
AI 讓我們從資料搜集者變成思考設計者,讓我們從記錄者變成創造者,更讓我們從被動回顧變成主動成長。
對個人來說,AI 第二大腦是職涯的加速器;對團隊而言,它是知識的引擎;對整個社會而言,它是人類智慧的延伸。
這樣的轉變,正如同工業革命讓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,而 AI 革命,正在讓我們從資訊雜務中解放。留下的,將是最珍貴的——也就是思考、洞察與創造。
那麼,我們該如何開始?
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框架,讓你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AI知識系統:
選擇一個平臺作為你的知識中樞,可以是 Notion、Mem、Obsidian、NotebookLM、或是專業的知識管理工具。關鍵不在於工具多厲害,而在於能否持續輸入。請確保你的所有文件、靈感、報告都能匯入同一系統,避免知識分散。
利用生成式 AI(如 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)來協助分類、摘要、重組內容。讓 AI 成為你的「知識編輯」與「洞察夥伴」,幫你從資料中提煉價值。
光做到輸入還不夠,每週還需要花時間檢視你的知識庫。問自己:「這週我學到了什麼?」「這些內容能應用在哪裡?」
打造 AI 第二大腦:讓努力變成可延續的資產
AI 時代的來臨,為知識工作者開啟了新的可能——讓人工智慧,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。
這個第二大腦,能做的不只是幫你記東西,而是能理解、整理、生成與輸出。
簡單來說,它有三大能力:
- 記憶你的努力:AI 能將你日常的工作內容、學習筆記、會議摘要、創意靈感,自動化地保存成結構化資料。不論是你在 Teams 上開會的對話、在 Notion 裡寫下的想法,或是你用語音記錄的一段反思,AI 都能幫你整理、標籤、歸檔。你的努力不再散落四處,而是可以被系統輕鬆地記住。
- 智能整理資訊:AI 不只是被動儲存,而是主動理解。它能自動分類、摘要與關聯各種資訊,從雜亂的資料中找出有價值的內容。例如,它能辨識這份報告與那場會議其實屬於同一個專案,或是可以自動標註這篇文章與那個研究在概念上相連。透過這樣的語意網路,可以讓知識不再是孤島,而是彼此連結的有機體。
- 協助高品質輸出:當你需要撰寫報告、製作簡報、更新履歷、設計課程或投稿文章時,AI 第二大腦就能扮演你的智能助理。它會幫你提取過往的資料,生成專業的內容初稿,甚至根據不同語氣、對象與場合做調整。換言之,AI 不只是幫你寫快一點,而是幫你想得更深、表達得更好。
這三項能力加總起來,讓 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職涯發展的延伸與加速器。它不會取代你,而是讓你的知識、努力與成果被更有效地呈現與放大。
從記下來到有價值的輸出
然而,僅僅記下來還不夠。真正的關鍵在於,如何讓記錄轉化為價值。
傳統的記事方式,像是使用筆記本、Word 或雲端文件,的確讓我們留下了大量資訊,但這些資料往往是死的。回想一下,你可能在五年前寫下某個好點子,但因為現在一時找不到、想不起來,它就再也沒有機會被使用。在企業組織之中,這種現象更為明顯:知識散落在不同部門或不同平臺,缺乏整合與再利用的機制。於是,團隊裡的成員一再重複相同的工作,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創意。
是的,這就是傳統記事方式的挑戰:
資訊隨意堆積、缺乏系統整理,導致知識碎片化,而碎片化的知識無法產生價值。相反地,AI 知識系統的優勢在於:
它可以系統化地搜集與輕鬆檢索資訊,還能自動建立內容之間的結構與連結,也可以持續複用這些知識。最終,將你的經驗轉化為可持續創造價值的知識資產。這就像是從一本被遺忘的筆記本,進化成一座會自動更新的圖書館。而 AI,就是圖書館裡的那位 24 小時不打烊的館員。
讓知識真的開始流動
知識的價值,在於被應用。AI 的應運而生,不只是幫我們記憶與整理,更重要的是讓知識能有效地流動。
試想,當你完成一個專案,AI 能自動生成學習報告與反思摘要,幫你整理這次做得好的地方與下次可以更好的方向;當你參加一場會議,AI 能自動歸納重點、標註決策事項,並將相關任務分配給成員;當你撰寫一篇文章或課程大綱,AI 能即時連結過去的研究資料與筆記,幫助你建立更具洞見的內容。
這樣的知識流動,正是 AI 第二大腦的精髓。它讓你不再只是一個只會輸入資訊的人,而是能夠持續創造價值的知識架構師。
從個人到組織:建立 AI 知識文化
我想告訴大家,AI 第二大腦不僅適用於個人,也能擴展到團隊與企業。對組織而言,最大的挑戰從來不是沒有人才,而是人才的知識沒有被完整地留存下來。
我曾擔任多年的培訓師,我很清楚許多企業在結束內訓之後,伴隨員工離職,知識也隨之消失。抑或是在團隊協作時,資訊分散在不同軟體中,缺乏共享與追蹤。
所幸 AI 知識系統,可以改變這一切——它能自動歸檔文件、整理會議記錄與輸出專案成果,甚至還能將團隊內部的討論轉化為知識節點。
更進一步來說,這些資料不只是保存,而是能被召喚和多重使用。
舉例來說,當新成員加入時,AI 能自動推薦過往相似專案的案例與教訓;當主管需要做決策時,AI 能分析歷史數據,提供洞察與預測。而當一個企業能夠擁有如斯的智慧組織記憶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
AI 不是取代,而是延伸
很多人談到 AI,就會立刻想到取代人的議題。但真正理解 AI 的人,知道它的價值在於延伸人類的能力。
AI 讓我們從資料搜集者變成思考設計者,讓我們從記錄者變成創造者,更讓我們從被動回顧變成主動成長。
對個人來說,AI 第二大腦是職涯的加速器;對團隊而言,它是知識的引擎;對整個社會而言,它是人類智慧的延伸。
這樣的轉變,正如同工業革命讓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,而 AI 革命,正在讓我們從資訊雜務中解放。留下的,將是最珍貴的——也就是思考、洞察與創造。
打造屬於你的 AI 知識系統
那麼,我們該如何開始?
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框架,讓你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AI知識系統:
第一步:建立知識容器
選擇一個平臺作為你的知識中樞,可以是 Notion、Mem、Obsidian、NotebookLM、或是專業的知識管理工具。關鍵不在於工具多厲害,而在於能否持續輸入。請確保你的所有文件、靈感、報告都能匯入同一系統,避免知識分散。
第二步:連結 AI 助理
利用生成式 AI(如 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)來協助分類、摘要、重組內容。讓 AI 成為你的「知識編輯」與「洞察夥伴」,幫你從資料中提煉價值。
第三步:定期回顧與輸出
光做到輸入還不夠,每週還需要花時間檢視你的知識庫。問自己:「這週我學到了什麼?」「這些內容能應用在哪裡?」
AI 可以幫你生成回顧報告、提醒重要任務,甚至協助你把內化的知識轉化成文章、課程、作品集或簡報。這樣一來,你的努力不僅能夠被保存,更可以被轉化。
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,但努力若無系統,就像一場無法存檔的遊戲。AI 第二大腦的出現,讓這場遊戲有了「續關」的可能——每一次的學習、每一場挑戰以及每一個忽然迸現的靈感,都不會白費。
請謹記,AI 不是用來取代你的,而是延伸你。它不是讓你變懶,而是讓你的努力更有方向、更被看見。
如果你曾經擔心、害怕,現在請我的建議,開始擁抱 AI,讓它成為你的第二大腦吧!因為唯有讓知識被記錄、被理解、被運用,你的努力,才會真正成為能改變未來的力量。
AI 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你職涯中最忠實的見證者。它不會忘記你完成的每個專案,不會忽略你學到的每個知識,也不會讓你的努力被時間掩埋。
讓 AI 幫你建構一個更聰明的知識系統,讓成長有跡可循、讓價值被不斷放大。因為你的努力,值得被記錄。你的知識,值得被延續。你的未來,更值得被 AI 加速。
讓 AI 見證你的成長軌跡
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,但努力若無系統,就像一場無法存檔的遊戲。AI 第二大腦的出現,讓這場遊戲有了「續關」的可能——每一次的學習、每一場挑戰以及每一個忽然迸現的靈感,都不會白費。
請謹記,AI 不是用來取代你的,而是延伸你。它不是讓你變懶,而是讓你的努力更有方向、更被看見。
如果你曾經擔心、害怕,現在請我的建議,開始擁抱 AI,讓它成為你的第二大腦吧!因為唯有讓知識被記錄、被理解、被運用,你的努力,才會真正成為能改變未來的力量。
後記
AI 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你職涯中最忠實的見證者。它不會忘記你完成的每個專案,不會忽略你學到的每個知識,也不會讓你的努力被時間掩埋。
讓 AI 幫你建構一個更聰明的知識系統,讓成長有跡可循、讓價值被不斷放大。因為你的努力,值得被記錄。你的知識,值得被延續。你的未來,更值得被 AI 加速。
